從碳足跡出發,走向永續未來的產業新常態

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轉型的雙重壓力下,產業的永續責任已不容忽視。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,唯有清楚掌握並管理自身碳足跡,才能在未來供應鏈與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步。Energías Renovables 也報導在今年西班牙能源巨擘 Iberdrola 與法國工業氣體大廠 Air Liquide 簽署風電購電協議(PPA),以再生能源供應其在歐洲的工業與醫療運作,展現了跨產業對「低碳營運」的堅定承諾。

根據RECCESSARY報導,在亞洲,新加坡也正積極導入綠色醫療基礎設施,推動碳排放監測、能源效率提升與潔淨能源應用,強化整體醫療體系的氣候韌性。這些趨勢顯示,「碳足跡」不僅是環境指標,更逐漸成為影響產品價值與消費選擇的核心變數。

台灣同樣無法置身事外。當國際愈來愈多企業開始要求其供應商揭露碳排、使用綠電、符合法規,台灣的產業與我們日常使用的商品,也正在面臨一場「看不見的永續競爭」。

作為消費者,我們更應關心每天使用的產品:它們來自哪裡?是否高耗能?是否具備減碳行動?

每一次消費選擇,都是對環境價值的投票;每一項日常用品的背後,都藏著一段能源故事與碳足跡歷程。

唯有全民一起提高意識、關注碳足跡,我們才能推動產業真正轉向永續,讓企業明白:市場正在變化,民眾的價值觀也正在轉動。

讓我們從一支牙刷、一台手機、一件衣服開始思考:「它的製程是否友善地球?」從理解碳足跡開始,我們每個人都能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。